连续参加了三届的lec精益论坛,每每都有心得,但不过文章二三,这次却发现了八九个点可以成文,或有更多,我想究其原因,无非有二:
第一,在于联结性的增强,而非关注一点,对于点与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精益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有了新的认知。
第二,随着环境的变化,实践的增加,对于同样的知识有了新的认知,而这又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今年的论坛主题涉及到了人才培养,自然很多嘉宾都分享了有趣的观点,但是,最有趣的莫过于西贝的邓德海博士,他也是我之前公司的领导,分享依然是那么有激情,观点依然那么犀利有趣,也正是他其中的一句话,变成为了我这篇的题目。
而作为首篇,我想传递的观点是——关于人才育成,或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他说到,他们开始培养教练式的厨师,让厨师在培养徒弟的时候改变过去苛责的传统,要用问为什么的教练方式,台下哄堂大笑起来。
而我也迅速脑补了一下当时的场景,一位小徒弟正在练习切工,而旁边站着他五大三粗的师傅,横眉立目,突然小徒弟一个不小心切坏了,用紧张得眼神看着他的师傅,准备接受责骂,但是那位五大三粗的师傅居然微笑起来,笑眯眯地问到,为何切坏了?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因为身体不舒服么?等等。
这样的场景能不让人笑么?
但笑的原因在于颠覆了认知,在于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做到了可能,在于人们内心的期待,回归了传承本来的样子。
流程的稳定才能保证可靠的品质,而作为中餐来说,厨师是关键的一环,稳定的厨师,快乐的厨师才能做出好味道的菜品,而好味道的菜品才能让客户快乐。
而快乐的厨师培养的依然也是快乐的厨师,这便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其实从精益的角度看,依然是价值的定义,即客户的视角,因为只有客户对菜品的满意才能真正的付费,保持高的回头率,而作为关键一环的厨师环节至关重要,西贝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更有竞争力,例如有竞争力的薪酬,学会说爱,关注需求等,这里不太多说。
不过这也让我想起了之前的几段趣事:
1.最早工作的时候,在天津的边界郊县,工厂的现场大佬多为当地的黑涩会,友林大哥和黄涛大哥我至今记忆犹新,不过当时的环境若非如此管理,恐怕不能支撑,但是若是从现在的视角回去看,当时的我们是否关注过每一个人内心真正的需求呢?
2.记得有过一位领导,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当众用xx的词汇让下属难堪,最甚的事情就是居然在早会的时候,直接通过话语让一位大哥当场晕厥,真有点三国的意思了。
3.记得有人问面对员工的多元化和老龄化,不服从管理,该怎么办,我给出的唯一的答案就是关注和分析他们的需求。当我们在强势高位的时候,给出的更多的是要求,命令,强制性,而非关注他们的所需。
这其实是违背了丰田两大支柱之一的尊重。
即便上面我所说,从客户的角度去定义价值,但是实现价值的依然是员工,那么结果自然可见,我们应该反求诸己,内化而为,或许这是关于人才育成的一个切入视角。
而这一点,李兆华老师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命题,这也是詹姆斯·沃马克老先生提出的一个新观点,精益雇主看起来应该像什么?
其实熟悉丰田历史的都知道他们在史上第一次裁员的故事,也知道这一年丰田澳洲关闭工厂的故事,并不是说丰田做的是完美的,但是至少他们提供了一种精益雇主的可能性典范。其实这并非更新的东西,只不过丰田践行的更出色,这也是为何每每参观丰田见其形,而不得其神的原因之一了。丰田的员工透过共同发现与消除浪费,持续利用较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稳定的训练有素的且富有创造力的员工又反哺丰田,形成良性的循环。而现在丰田又在思考另外一个老龄化的问题,这个主题,我也将会单独展开讨论。
其实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也提到过相关的观点,以让企业可以重视对员工的育成,从而让知识的传承可以更加显性化,毕竟员工才是真正创造知识的载体,而企业并不是。
而上面西贝的案例更加说明稳定的厨师,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味道,开心的客户这其实是一个有效的闭环,稳定并非意味着不创新,其实更意味着如何改善才能更稳定的保持良好的输出。
当丰田为保有训练有素的员工所建立的财务储备金,得以保障他们继续前进的时候,你会有何感想。当社会的契约不在,而都是以短视的视角去看待雇佣关系的时候,或许这就是短暂的愉悦,因为雇主并不需要关注更多员工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只是使用和榨取就好,而员工自然也不会做出任何的承诺。
但为何在如此环境下,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又继续被重新走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一共4篇)
写到这里,让我突然想到两个事情,第一是:我最近一两年培训和项目的视角转变,从对项目和知识的关注,到受训者内化的应用联结,即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在其他方面更好的成长吗?而非仅仅的关注项目本身。
第二,是看到一个问题,有助理提问你给我三千月薪,你还想我怎样?我的回答有别于其他的视角,在于从真正的育人系统来说,本身助理属于下级,整体能力与上级是有差距的,或者与上级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作为上级是否思考过,作为一个上级应该如何做才能培养下属?而不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苛责。
即使在未来智能时代,机器人来临之时,人依然是核心载体,我们依然需要思考,如何关注人,这将是一个终身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