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华
全文字数:1603
阅读时间:5分钟
回播了11月10日精益高手的「中小企业求生存的人力资源挑战」https://gaoshou.lean-platform.com/h5/index.html#/live/livedetail?id=69,其中有许多我的回忆与经验,给我了很大的震撼。试着做个整理,以餍正在求生存的中小企业。
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间,我与刘健参与了安镁的精益系统的改善,之后,年轻有为的刘健举家南迁,被留下来做更深入的基建,他自谑劳碌命,总是遭遇大风大浪,但能通过层层考验,让他分享起来更有底气,也更有说服力。
综观我对安镁的了解与刘总的分享,我先为安镁的奋斗过程做个概述。
1. 很大的程度上,刘总在安镁的经验类似于丰田在1945年代,乡村的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过程。
2. 丰田在实践以制造汽车为职志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大家都会遭遇到的困难,在没人、没钱,事事都需锥心思考的情况下,发展出了求生存的方法,也就是「丰田生产方式」。
3. 以下是我听出来的几个安镁与丰田类似的案例。
我在安镁的时期,就是以「改善物料与信息的流动」为主轴。因为信息是来自于顾客,让购买而来的物料迅速地被加工成产品而流向顾客,收回货款。让公司在这过程中获利,是经营企业的基本模式。而解决所遭遇的问题,就是经营者与管理者的日常。所以建置一个「应该流动的系统」可说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深圳为何人员还能稳定?
抢人抢不过附近的大企业是事实,那就让既有的人员安居乐业吧!中高龄人员需要什么?体力不好怎么办?员工的眼睛是雪亮的,公司有长期发展的企图与可能性,可以期待干到退休,于是员工愿意学习与公司一起成长。
有了稳定的中高龄员工,年轻人会来吗?
哈!更抢不到年轻人,但结果来看我们还是有年轻人,就是自己员工的子女。这点与丰田汽车创立之初很像,我听田中正知等丰田前辈们说过,丰田地处乡下,知名度不高,招不到人,就把自己的小孩找来充数,招不到好的大学毕业生,尽找到些像他一样头脑不好的人进来。结果只好自己教,而大家也都自认为不够优秀,所以特别认真地学习。学校的专业只是个起点,输赢是在后面的是否能够持续地学习与实践。
一线员工能成为技术员?
还是老问题,根本找不到本科生。之所以会来当一线员工,是因为他没机会学习,若我们有安排,在工厂里每天重复着学习、练习,一回生二回熟,要有好成绩,会比在学校里每学期应付不同的科目容易的。公司要发展,一定需要人才,外面很难有合适的人才,自己培养,教学相长,人人也都因此而能参与公司的成长过程,而会更愿意学习。
人事经理兼品管经理!
管人事的总被催着要找来人手,但同时又会看到有些人专长已经不适合或是还有余力。于是多能工的想法就出来了,但与其说动别人轮岗、轮调,学习多技能,不如自己先做个榜样,这是我的想象。也许安镁的人事经理在线上磨毛刺或是兼任品管经理是无意中,没有办法的事,但中小企业人少事多,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在安镁却更积极地造就了弹性的人力培养与调动的机制。
先活着,但如何能一直活着?
不愧是总经理思维。在以高新科技为主的深圳地区,安镁已成为异数,但也是其优势,成为接近顾客的少数供货商之一。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这竞争的高筑墙深挖壕也挡不了多久,必须要有能长期存活的对策。准备好能承接美国母公司技术的人才,为下一个国际分工做好准备才是长久之计。
每个公司都不一样,丰田、安镁的例子未必全然适用,但其间有许多中小企业的共通问题与对策,也许可供参考。以下是我对安镁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以供众多中小企业参考:
1. 确定公司能与人竞争的价值是什么?什么制品?什么服务?所有的企业活动都应与强化此价值的流动相链接。
2. 弄清楚阻碍价值流动的问题。若找不到,去问库存,或顾客不愿意付钱的事情(如市场抱怨)。
3. 当问题减少了之后,原来对应库存、返工⋯⋯的人力、资源就可转换成增产、增收的能力。
4. 预见下一个制品或服务的机会,准备好人手,活用稳定的既有能力(别像美国一样,有了彩票却丢了扁担),争取新的发展机会。
这并非空谈,安镁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
后记 / 刘健的回馈
我拜读了一遍。精辟入里,确实如您所说:在没人、没钱,事事都需锥心思考的情况下,只能在有限条件下永不放弃,不断尝试。
比如流动,开始我们都认为不可能。您一直问同样的问题,挑战部分流动。我们就坚持一直努力,今年在快速换线的基础上挑战cnc换线调机一次合格。这样压铸机和cnc能同时开机,压铸件出来直接上cnc。跟流动又更近了一点点。
谢谢您的精辟总结,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指导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