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 ward说过,低成本小投入的试验开发方式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做飞机发明花了四年时间,只用了1千美元,他们的设计成功了。但是samuellangley这位知名的学者花了17年,1万7千美元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因为莱特兄弟用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开发模式,在开始设计之前他们把关注点放在知识的获取上,比如说主要的机翼形状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时没有人知道,所以他们做了一些小的模型机翼,使用了40多种不同形状的模型机翼进行测试,两个月的测试时间,做了很多试验,得到试验数据,然后发现最优的机翼形状,发明了飞机,最终实现了人类上天的梦想。
上期我们讲的set-based方式就是这种用最小的投入来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方法其实和莱特兄弟是一样的。
利用因果图和权衡曲线来找到不同变量的关系
建模、测试不同的变量方案,选择符合要求的方案
试做样品,验证成果
因果图就是把不同的变量关系联系起来,权衡曲线是用量化的关系图显示不同变量的变化。因果图是用正号或者负号联系x变量和y变量,正号表示x上升y也上升,负号表示x上升的时候y降低。如下图所示:
我们用一个吸尘器的案例来解释因果图和权衡曲线:
圆圈中是设计一个吸尘器所要考虑的所有变量,一些是我们的客户价值(客户关注点),比如:吸气量、重量等;其他的可能是设计时考虑的变量,工程师才关心,比如:电机功率、过滤精度等。“大”表示这个功能越大越好,“小”表示对客户来说越小越好。红线表示权衡关系,比如我们想要去增大它的吸气量,就要用更大的电机,很自然设备就会变得更重,但是客户总是希望设备又轻,吸气量又大,这就需要产品工程师去权衡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了解了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就要不断地去测试改变不同的变量参数所带来的结果方案,选择一个最能满足我们目标的方案,然后再做正式的生产,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的资源和投入,就像上期讲的高尔夫球杆的案例那样,通过建模测试后,最终只做了一次样品就达到了客户的需求,并且十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被淘汰。
一家做半导体真空底座的日本晶圆公司,在学习了lpd六个月后,把交货期降低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他们之前的做法就是用point-based方式,客户提出一个需求,工程师们讨论几小时,然后就决定九游会登录j9入口的解决方案,开始设计,然后制造,没有任何前期的准备工作。所以问题就是: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每次制作都要花3个月的时间,然后进行测试,结果达不到客户的要求,于是重新改设计,4次才达到客户的需求,已经是一年后了。这么长的开发时间客户能接受吗?能满意吗?
学习了lpd后,他们把这个开发时间缩短到了3个月,用建模的方式不断测试,最后只做了一次就成功了。
这就是这个产品的横截面,客户的需求是希望他们能做一个底座能够完全吸住上面的这个晶圆的芯片,使它不翘起来。问题就在于底座上的这些小孔怎么设计才能保证它的吸力?怎样来建模设计这个实验?肯定不能真实去做一个样品,因为成本很高。最后他们选择做一个简易的模拟,找一个玻璃板来代替晶圆,做一个模拟底座,全部开满小孔,然后在孔的后面贴上胶布,实际制造一个真空的状况后,他们可以测试这些孔到底开多少合适。然后一个个测试不同的位置,不同数量的孔什么时候能够恰巧吸附住晶圆。两天之后他们就发现了真正奏效的形状,他们做了一个样机发给客户,客户很快就采购了。他们用了很简易的替代方式来实现晶圆吸附效果的测试,非常低的成本达到了效果,而不用每次去做样品再测试,会产生大量的成本和浪费。
只需要事先做一些因果关系分析,然后做一些假设,做一个验证,就可以非常快速地解决假设问题,所以前期的准备和知识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钱,没有资金,必须要有创造力。在产品开发的初期,设计原形应该是一种探索,多去做一些草图,少用3d辅助工具,让你的大脑多做一些扩展性的思维,然后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或者验证用的模拟样机,在达到目标后(解决了问题后)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