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作为本书(《现场观察》)最后一节的第一篇文章,我试着列举并评审一些无名英雄的事迹,他们在横跨几个世纪的演进过程中,推进了精益思想的演变。
各位读者都知道我喜欢到现场仔细观察不同的价值流,去了解价值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而浪费又是怎样被消除的。最近,我曾参观一个让我失望的现场,那里不再创造价值,但曾是一个有历史价值却已经消失的价值流。这个体验让我重新思考精益推展的历史,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这些历史。
这个地方处于美国密西根州的高地公园,一个无人的小镇。这个不同寻常的高地公园工厂,正是当年亨利·福特创建生产流水线的发源地,现在已经被废弃了。我在这间陈旧的工厂里,沿着1914年年初建立的流水线路径仔细观察,这里早已清空,潮湿、暗淡又肮脏,不值得推荐给一般群众参观。
在街对面的一栋六层“新厂”里,我走在1914年搬移过去的流水线上。当年,两侧都建有连续流的生产线,上层主要是零部件的制造场所。这个由艾伯特·卡恩(albert kahn)设计的六层混凝土大楼,有三个装有天窗的天井,用来传递零件的窗口。但这幢漂亮的楼宇现在也空空荡荡,等着重新装修或是被拆除。
就我的了解,这幢楼是人类工业经济史上大飞跃发生的场所,今天大家谈论的精益知识,大都建立在这条流水线的基础上。你和我作为老福特的追随者,似乎遗忘了老福特的铭言:“历史教训”。我们在追求未来的道路上,竟然忽视了人类发展史上,这个重要的地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认清,精益思想其实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个跨度很长,不断创造价值的流程。有人误认精益的点子大都来自丰田,历史不长且得来容易,其实不然。
我的好友与多年的九游会登录j9入口的合作伙伴丹尼尔·琼斯,最近参观了1104年建立的威尼斯兵工厂,这个当年为威尼斯海军建造军舰的地方。他发现威尼斯人早年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建立了标准化的设计以及可替换的零件,以致在舰船厂中狭窄的水道里,一年能制造出数以百计的战舰。工人们先建造船身,然后再“漂”流到下一站,去装配不同的部件。1574年,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被邀请去参观该工厂开发出的先进连续流制造技术,从开始组装船身到完成,只需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丹尼尔的访问提醒了我这段历史。
我在这次访问中特别注意到,大家都以为连续流是亨利·福特先生创造出来的,其实这个生产模式在400年前就已经被实践了。但我们都遗忘了这一点!
当你领悟到精益历史的深远之后,接下来可以把重要的里程碑,无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都记载下来:
1765年,法国将军让巴蒂斯特·格里博瓦(jean-baptistede gribeauval)掌握了标准化和可交换零件的设计方法,帮助他快速地在战地里,修整军事装备与武器。(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我们的先人花了125年,才把这套理念广泛地应用起来)
1807年,英国的马克·布鲁内尔(marc brunel)设计了一套由22个不同的步骤,组成的生产线,为皇家海军制造简单的木质零件,例如滑轮。按照次序生产,一次一件,每次完成的产品几乎完全一样。
1822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托马斯·布兰查德(thomas blanchard),设计出了一套由14个机器组成的生产单元,制造复杂的来福枪枪托。将一块木材放入第一台机器里,撬动杠杆,液压的机器可以根据样品的轮廓,把木块中不需要的部分自动削去。这个设计的意义非常重大:14台机器可以在不需要人工的情况下,通过单件流的方法,在生产线上从一台机器,移动到另一台机器,制造出完美的产品。
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兵工厂已经开始制造标准的武器零件。不过当时需要投入很大的劳动力去加工,让那些金属件达到标准的规格,主要是因为摸具无法处理过硬的金属。后来,改用软金属制造,然后经过热处理,将金属变硬。但过程中,又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变形,所以不得不用人工来矫正。这种制造成本对于军用品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平常的消费者是不能接受的。
1914年,福特将这些前人开发出来的技术综合起来,使用先进的切割刀具,以及精密的测量技术,实践了他的梦想。供应商们能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坚硬金属部件,与其他部件组合在一起后,提供给福特工厂的生产单元或组装线使用。这就是早期的连续流。
20世纪30年代后期,德国航空业创建节拍时间,来控制飞机机身的组装。每个机身按照节拍时间向前移动,有人在每一站把将相关的零件,组装到飞机上。(三菱集团与德国公司有科技合作的项目,后来将这个方法带回日本。丰田的爱知县工厂就在三菱工厂的附近,学习了这个方法后,经过不断的试验,最终把它应用在汽车生产线上)。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丰田将节拍时间和福特的连续流结合起来,并且设计了一定的灵活性,制造出多品种,高质量的汽车产品。每个批次的产量不大,因此从订货至交货的时间并不长。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致力于商务流程再造的朋友们,曾经尝试将标准操作和连续流运用到办公室管理,或者服务行业。虽然许多尝试不算成功,但是经过大家不断的努力,精益思维已经开始进入大家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请注意,以上描述的精益史,虽然不完整,但涉及不同的国家与文化,至少包括威尼斯,法国,英格兰,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也做出类似的贡献,却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比如我和丹尼尔·琼斯想探索两个问题:中国人在1421年怎样建造数目庞大的珍宝船队远航亚、非、欧洲?他们是否在船只设计和生产技术上,超过同时代的威尼斯人?其次,那些沉没在地中海中,数以千计的罗马油桶和酒桶,外观上几乎相同,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制造工艺呢?
无论这份贡献者的名单有多长,我深信精益的深远历史会带给大家许多启发。老福特非常有远见,曾努力搜集一些发生在他之前的工业遗产,并且他们完整地保存在美国密西根州的博物馆。他提到的那句“历史充满了废物”用意在告诉大家,不要让目前既有的方法来阻碍我们去寻求更好的未来。大野耐一(taiichi ohno)拒绝用文字写下丰田生产系统,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他相信一旦丰田生产系统被编纂出来,后人的思维就可能被局限,甚至很快地倒退。
我们当然不希望把“精益思想“冷藏在博物馆,只要大家继续进行各种改善试验,提炼和总结经验,将会成为精益发展史中的一段。当我们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这些经验会支撑我们走向未来,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一个有价值的故事。
我希望大家能对这段艰苦而漫长的精益历史心存感激,但并没有对它表示应有的尊重。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包括闻名世界的迪尔邦的福特博物馆,名古屋的丰田博物馆,伦敦的科学博物馆里,看到有纪念价值的产品(例如福特t型车),以及一些当年使用的制造设备。但从来没有一个流程博物馆,来展示创造价值的过程。精益圈是不是应该考虑成立一个博物馆,来展示人类从单独的制造工艺进步到一个优化的价值流?高地公园会不会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呢?
詹姆斯·沃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