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华
全文字数:591
阅读时间:2分钟
精益同道张炯煜先生对专栏的介绍做了回馈,且传来刊头阳明先生的「四句教」:「企业精益之旅中,先知先觉者不仅要懂(能知能行)精益,还有责任收揽(教化)茫然的人心,改造积极向上的心。人才培育由心之动开始,这是阳明先生四句教的实践。」
这帖子是否也是可视化的表现,在我脑中徘徊不去,每一句中都有「善、恶」。与我们熟知的「改善」有何关联?
• 最后一句的「为善去恶是格物」不就是「改善」吗?吸引了我更进一步地了解。
•「知善知恶是良知」又是什么?标准作业的「作业要领书、要素作业票」中有「作业内容」与「关键」,明记着「一定要做的事、善」与「一定不能做的事、恶」,善恶的标准是前辈经验过的「良知」。
•「有善有恶意之动」呢?随着人的成长与环境变化,人会判断善恶而起意制定、修正善恶的「标准」。
•「无善无恶心之体」呢?心即是理,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人既有的良知,只是被混淆,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写到这里,我把王阳明的四句教与tps的标准作业链接:「心即是理,不假外求。善恶有别,制定标准。既有标准,教化致知。为善去恶,提高标准。」不就是「改善」的具体次第,也与《大学》开宗明义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相通吗?
张炯煜先生看了初稿之后,给了我这样的回馈:「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企业面对管理革新的重重考验,唯有动员人心,人人参与学习与实践,人人相信自己有能力为持续改善做贡献,始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台北近郊有原名「草山」的「阳明山」,是我每周末健行的终点。巧遇王阳明先生与日月同辉的塑像,值此梅开岁寒之际,与大家共享之。